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李奕萱:与青春有关的故事
作者:李奕萱  发布时间:2021-07-30 13:00:06 打印 字号: | |

昏黄的天色中,古老的城墙下,一队骆驼背负着沉重的行囊踩过道上纵横的车辙沉默地走来,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第一幕就是这样展开的,犹如一个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始终负重前行却已哑然失语的古老的东方民族正在静寂无声中等待觉醒。《觉醒年代》全景展示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生动再现了百年前中国大地上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70后、80后、90后进步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的精神风貌群像。

青是东方的颜色,春是一年的开始,一个崭新的世界正跃跃欲试。“青春受谢,白日昭只。”自《楚辞·大招》始,中文词汇里第一次出现了“青春”。意即春回大地,草木青翠。但创造它不是因为迎接生命诞生,而是生者对往生灵魂的祭奠。青春从诞生伊始就以深沉的思念和沉静的思考为底色,青春需要一颗勇敢的心,带着对于往生者的追思,对生命终点的痛定思痛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怀疑求索,去看世界本来的样子。

青年毛泽东的出场是一场雨中的戏,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在雨中奔跑过长沙街头,经过身边纵马奔驰的士兵,惊散的行人,小贩被掀翻了鱼篓,满地乱跳的鱼,匍匐在地上的乞丐,插着草标被叫卖的女孩,坐在轿车里冷眼看着这一切的富家孩子。镜头通过毛泽东的视角让观众看到了民国真实的样子,没有鸳鸯蝴蝶派笔下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只有普通民众广泛的真实苦难。青年毛泽东走过,看到,把一切记在了心里,并为了日后改变这些不断寻求出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它们相近却各不相同,相远又殊途同归。剧中,陈独秀送别延年、乔年两个儿子时,送别的场景和两位青年若干年后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看守所遇害时的镜头来回切换。镜头闪回仿佛让剧中人和观众预见到两位青年的未来,为青春之中国,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觉醒年代》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于青年的理想信念的描述没有采取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寻求精神力量在当代的投射,使百年前先进青年的精神气质和当下年轻人的精神追求深度契合,从而引发观众广泛的共鸣,进而去思索,青春究竟是什么?青春不是年华,青春是一种心境,年岁增加并不能使它衰老,信念动摇、热情抛却,却使它如坠暮年。青春可以是一首无字的歌,却足以唱出由衷的喜悦,唯有真正心怀青春之人才会懂得。

 
责任编辑:天津一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