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石耀光:闲聊故旧之事
  发布时间:2021-10-26 17:44:39 打印 字号: | |

 编者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交通尚不发达、物资尚不丰沛、法律尚不健全的那些年,一代代法院人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用忘我工作推动法治进步。而他们身体力行的优良传统,就是对今天的我们最珍贵的馈赠。让我们来听一听,那些老法院人讲述的天津一中院的故事。


起笔之前,思来想去,蓦然回首却是五味杂陈。

初入法院,满腔热血

1984年,二十几岁的我满腔热忱的步入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那时,高院、中院都在南马路三层的旧楼里办公。在政治处报到后我来到了研究室,正赶上天津法院印了一批刑法、民法的小册子正在向全国发运。我们二男一女三位年轻人就在院图书馆分清书籍套数注明收件法院,装箱打包,然后又到那找不到阴凉的火车站货场进行转运。书很重,箱包时常破损,没有工具修,我们就在现场凭着双手劈开大纸箱改装小纸箱。那时都是自己创造条件完成工作任务,工作热情高涨。

专心致志,勤学苦干

那时候去区县法院,市内六区的,自己骑着自行车去;四郊五县的,都是坐着火车咣当着去。如果带着文件或卷宗,就得打起百倍的精神不能睡觉,保证安全。

为完成一项调研任务,我只身来到蓟县法院,自上午九点开始,一边阅卷一边做事件顺序与犯罪事实的笔记,以报告形式成文。那时候都是手写。晚间下班时,蓟县法院刑庭的孟庭长劝我明天再继续查阅。我为了尽快完成报告,一直干到晚上十点。当走出蓟县法院大门时我才明白,孟庭长为什么让我趁着天亮收工。

一出法院大门,眼前一片漆黑。那时街边没有商业门脸,我只好黑灯瞎火的走,赶回县委招待所找点吃的。一路小心摸索,一眼没看清就踏空掉进了修自来水的工程坑里。猛然摔下去,人就蒙了,在坑里躺了一会,才发现腿破了,手掌也破了,黏糊糊的流着血,肋间很疼。急忙查找刚刚完成的报告,好在书包就压在身底下。爬吧,我扒着坑边爬上路面。坐在地上看着,满街黑漆漆的,没有人,更没有车。摸着黑一瘸一拐的挨到招待所清洗了一下,一打听厨房已经下班了。得,只能睡觉了。

追逐司法公平公正的脚步永不停歇

八十年代是欣欣向荣,开放创造的年代,从生产转为营商的人们大多不知商业规则或商业风险,于是纠纷蜂起。我调到经济审判庭第二天就出差河北省,从此开始了新的工作篇章。由大兴街到鞍山西道,由趟着烂泥到坐着驴粪车,由几天几夜的硬座列车上洗不了澡到天南地北飞越的航班,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有时,早上到单位接到诉前保全案件,经过审批制作文书,下午一点钟起飞,三点一刻就到达广州。到了住处我赶紧给家属报个信,家属接了电话还以为我是在开玩笑,只好打开电视机播放粤语新闻来证明。还有一次出差,需要去广州、电白等四个地方,我带了25包方便面,同行的法官带了23包,充作在火车上、办公地的早中晚三餐。从那以后我再不吃方便面。

如今,我已退休4年。回想在法院工作几十年的点滴,越发觉得只有将个人的微薄之力凝聚到集体事业里,为他人、为国家、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与集体事业相互成就,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责任编辑:天津一中院